墓上要压纸的原因
清明扫墓时。各家各户都忙着准备供品与清扫、割草用具,以及。说到,扫墓祭祖时有一种特别不一样,叫做五色纸,通常是红(火)、黄(土)、白(金)、绿(木)、靛(水)五色,五色纸会在扫墓后用石头或土块压在坟墓上。
五色纸是泉州人的习俗,漳州人与客家人则是用纯黄色的黄根纸压墓。除了做压墓纸,黄根纸还能当作过路费,古代扫墓不像现今交通如此方便,人们会在路上撒黄根纸祈求一路平安,祈求路上鬼神别找自己麻烦。
压墓纸是为了什么?
就民俗学来看,压墓纸可以清楚地表示自家坟墓是有子孙祭奠的,不是无人管理的孤坟,这样可以避免别人来破坏。
另一方面,民间相信有压墓纸可让祖先不会被邻边鬼魂奚落或欺负。
压墓纸的起源
压墓纸的起源已难考证,但有起源传说。相传是古代有位高官久在朝廷任职,十几年后回乡扫墓时发现父母的墓跟其他的坟墓埋没在杂草中,无从找起。这时大官抓出几片纸抛向空中,希望上天能帮他找到父母的坟墓。
上天应了大官的祈求,那几片纸被风带到一座墓碑上定住不动,大官到墓碑前仔细一看,果然是自己父母的坟墓。
后来压墓纸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。
民间清明节扫墓可分成两种仪式,即“挂纸"及“培墓”。“培墓”也就是“扫墓”,又叫墓察、祭扫或上坟,就是修墓与祭拜。
一般习俗会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联。因此,富有的人家年年“培墓”,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年要“培墓”外,其他则视情况而定。“培墓”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,将坟上的杂草清除,并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,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写,使其焕然一新。祖坟整修完毕后,开始祭拜。
祭拜时,在墓前供奉牲礼(三牲或五牲)、刘金、寿金、烛等、或十二道菜蔬(如韭菜、鱿鱼、春干、甜菜、甜芋、肉脯、高菜,莲子、枣子、竹笋、猪肠、苜头)和棵类(红龟棵、鼠棵或草仔棵)及刘金、银纸、往生钱、烛等。
若为新坟,则必须供奉五牲(如猪头、鸡、鸭蛋、面棵、红龟棵),祭品摆好后,点香向后土(坟墓的守护神,即土地公)祭拜,妇人要在新坟前哭号,礼拜完毕,先烧刘金、寿金给后土,再烧银纸等给祖灵,烧完后,在纸灰上洒酒(称为奠酒,后鸣炮礼成。